现居沪上樱花园,这段时间,上海很安静,在家读书,读到宋词里王观写的《卜算子·送鲍浩然之浙东》:“水是眼波横,山是眉峰聚。欲问行人去那边?眉眼盈盈处。才始送春归,又送君归去。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。”引我感念镇海的山水清秀,永将春来留。
好久没去镇海了,却时常可以收到黄黄的牛皮纸大信封,大信封右下角有七个红色的大字:“镇海区新闻中心”。拆开大信封,里面是五份崭新的《今日镇海》。报上具有时代足音的讯息,令我振奋;还有副刊上的美文,不少作者是我的朋友,见文如晤。好像又回到在镇海上班时,于甬江边望着四月里的江南,一簇簇的菜花如金,看朝东去的船,缓缓地过那个弯道。
约在二十年前吧,工作单位每周一、三、五能看到《镇海报》。在中缝下方看到总编辑徐志明的名字,还有第四版的责编包丹虹。那时,我写文章用的是方格子稿纸。记得首次投向《镇海报》的文稿,题为《视线上的书影》。放入信封,贴上邮票,并附上短简,冒昧地寄给徐志明先生。隔了一星期,同事来告诉我:“《镇海报》上有你的文章,”闻之疾步上楼去翻报纸,文章赫然在目,今忆之,依然兴奋。后来又写数篇小文寄给徐志明先生,均刊用。
不久,镇海电厂举办新闻写作讲座,请来徐志明先生讲课。他戴着眼镜,洪亮的普通话有着上海口音。次日讲座结束时,他挥着手说:“欢迎大家给《镇海报》投稿!”
后有一年新春佳节前夕,我与徐志明先生相聚于镇海作协。我与他在上海的老家都在十六铺附近,他曾就读于上海重点的大同中学,与我哥同一学校的。我视他为兄长,常常叙谈面聆,甚感温暖。前面提到的包丹虹老师,多年后与她一同参加《宁波日报》组织的宁海双峰笔会,说起《镇海报》往事,尤为亲切。
忘不了那年三月里的一天上午,接到一只陌生电话,自报“张存”。他说常看到你在《宁波日报》四明笔谭的文章,你亦可给《今日镇海》写稿。张存兄古道热肠,很可感的。于是,我又经常向编辑部的成桂平老师投稿请教,她亦耐心宽容。算起来也有十几年了吧,这一天天的,过得飞快,但写着写着,就觉得自己永远年轻。
那一年,《今日镇海》扩版。初夏时节,我有幸参加了由总编辑温尚志先生组织的笔会。车在跨海桥上奔驰,波浪在太阳下反着光。上午十时到达定海马岱。午后参观当年写撒哈拉大沙漠的著名女作家“三毛”祖居。夜返镇海,水色茫茫,途经海岛,万家灯光。车上,与坐于前排的温总说,我想写一百篇与读书相关的文章,温总就鼓励我说:“读一百本书不难,写一百篇文章不易。”后来,我写这类小文,报上刊发一篇,就接着写一篇,虽然浅一点,亦过百篇了。那段日子里,觅书、买书、读书、写文章、发稿,忙得不亦乐乎。不少在《今日镇海》发表的文章,选入拙作《搭上阅读的快车》一书。
书名是我一篇读书随笔的标题。十二年前见报后,曾入选中华书局编著的《精通中考语文》一书,我通过有关家长,在宁波二中购得一册。此事让温尚志先生知道了,十分重视,他即安排记者王茵前来采访。不久,她以《镇海工人作品入选我市教学辅导书》为题,写了报道,刊于《今日镇海》头版,此文参加宁波县市短新闻竞赛并获奖。往事渐远,我的感恩之心从未淡去。
六年前的一天下午,我去镇海新闻中心,在五楼电梯口处正巧碰到林惠珠老师,就到她的总编辑办公室坐一会。我说,就要去上海居住了,能不能将《今日镇海》寄到我住处,不然的话,心里会很失落的。她听后,爽快地说:“好,你把上海的住址和邮编写下来给我。”从此以后,一如既往地能收到《今日镇海》。可谓重情重义。
春天里,我在心中遥望,招宝山上那苍翠的春色。
蔡体霓-刊于2022年5月30日《今日镇海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