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日翻日历本,看到已是农历闰九月十九,气温是早晚凉快,白天还是较热的。记得十年前的农历闰九月廿二的天气,也是这个样。或有朋友问我,过去了十年,这一天怎会记得这么清楚。从头说起,那年前一天的上午,我乘公交车经路林的时候,接到一位老师的电话,问我在上海还是在宁波,问清后,她就说,明天午后在灵桥路那里乘车去宁海黄坛镇双峰乡。
同坐一车的十余人,有的是相识的,有的是通过电话却未曾见过面的老师,还有两位年轻的女作者是从余姚赶来的。车子出了宁波市区,一览窗外乡村秋色,自是欣喜。看着路标,远远近近的厂房、居民小区,单是那些老地名,就是很直观的历史。很快,看到路边的告示,发觉已经驶入了奉化的地界,田野在眼前伸展着,远处山影一点点移过去,近见河边院落围墙上爬满了藤蔓。约一个小时光景,车经宁海县城,见车来人往,在路口见指示牌,附近有潘天寿广场和柔石公园。宁波这地方,从宋元至今,以书画入传者有二百余人,尤其是出过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。
从县城到黄坛双峰那里,有较长的一段山路。经一水库,水面湉湉,一片碧色。望山坡,有梯田,山上郁郁葱葱,间有红叶,虽说是闰九月,毕竟时在立冬节气了。明代刘廷玑有一首《宁海县》的诗,有两句写道:“看染层峦经雨后,红翻乌桕惹霜初。”美景如故,没有变;而变的,是今朝在这深山坳里,车轮下是乌黑油亮的公路,这公路就在山间上下盘曲,多有险境。坐在车窗边,不敢声张,感叹中,觉得司机艺高,筑路者不易。我们要去的双峰,虽说是山区,但境内有山林面积10多万亩,生产毛竹、香榧、茶叶和高山蔬菜,不失为一片宝地。
夜宿杨染村的“峡谷人家”,客房甚宽敞,颇有山区风格,房门是厚实的木板,不经油漆,散发出木材的原味。楼下是香榧加工场,晚上七八点钟有烘炒香榧的滚筒声传来。
晨间,看双峰山的天际线柔和起伏。山区里,空气新鲜,沁人肺腑。觉得有点冷,较市区气温要低一些,遂在阳光下站一会儿。早餐时的那碟咸笋,喝一碗粥只要啃上一小片就足够了,它的“咸”,令人难忘,会联想到山里人的那种勤俭刻苦的精神。
双峰山区地处宁海县西部,属亚热带气候,四季分明,全境位于海拔200米至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,对于香榧种植来说,是最相宜了。香榧的种植成本不小,幼林抚育期长,须得“天时地利人和”才能成功。现写此文忆的是10年前的事。当时双峰榧坑自然村里最高单株产量300斤,产值6000元,榧农辛勤的劳作取得了丰盈的回报。
那天上午,在杨染村办公楼前面的场地上举办“宁海第三届双峰香榧文化节”。一些榧农在现场摆摊,可品尝以后再买。开幕式上,高朋满座。其中有剥香榧大赛,欢声笑语不断,台前人头攒动,我走到村公所的二楼走道上去观望。这剥香榧亦有妙招,它一头有一对针尖般的小孔,谓之“西施眼”,从此入手,一剥就裂开了。后来和几位老师,走过一段上坡的路,去香榧园地里参观。原来这香榧树是不高的,从开花到成熟到结果,需要长久的照料。
斜坡的路旁有几排砖木结构的老屋,门前的廊檐、板壁上涂着棕红色的漆,门口坐着老人与小孩。将近中午,见屋弄里冒出淡淡的青烟,柴灶里飘来的饭香,也闻到了。 秋行杨染,好想再去。
蔡体霓-刊于2023年11月23日甬派《四明文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