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上阅读的快车
蔡体霓人文读书随笔
闲步看景,繁花似锦

旧话重提。《繁花》的作者金宇澄来过镇海的。那天上午在新落成的镇海图书馆他作过一个关于《繁花》写作过程的讲话。会后,我们多人与他一同午餐。于是我和金宇澄先生相互问了住在沪上啥地方,我说家在“上海老街”牌楼旁的老宅将要动迁了,又聊了一些上海昔日往事。

后来,看到电视剧《繁花》里提到的那条黄河路,它在南京西路国际饭店旁,此路曾用名派克路,路口不宽,却有两处很有名气的所在,一处是长江剧场,旧时称“卡尔登”话剧院;另一处是功德林素菜馆,四十多年前,我曾在功德林荷花厅吃过素什锦。长江剧场内,单是那墙上的浮雕花饰,就有年代久远之感。 与黄河路不远处,有一条宁波路,此路名已有160年了,它在南京东路的北面,中间隔了一条天津路,宁波路的北面,是条厦门路,都与五口通商相关。徜徉在南京东路上,同乡前辈创始的名牌店号有好几家。在“蔡同德堂”的东面有家“邵万生”南货店。略说这爿店的来历,清咸丰二年,即1852年,宁波三北地区有一个名唤“邵六百头”的渔民来上海,先在虹口黄浦江码头一带摆摊,取名“邵万兴”,制作供卖糟醉食品。发迹后立足寸金之地南京路,同治九年,也就是1870年更名“邵万生南货号”。

另一家三阳南货店,于1870年创立,是南京路上唯一一家既沿用老店号,又没有迁过址的百年老店。追根刨底,1860年,宁波畈里塘唐姓老板开设此店。市民盛行去三阳办年货,讨个“三阳开泰”的口彩。店里其中一只食品盒上印着几个字,“海派风味,为宁而来”,可慰乡愁。

我们宁波的方言情景剧,多用街名作剧名,剧中人叫着“阿姆,阿姆”,很有时代印记的。多年前,在冬日和煦的午后,我喜欢在甬城老市区里,悠悠地在一些街巷走走。看那些街名,就晓得这是座淳厚典雅的古城。这些街名如老实、君子、源和、天德,还有江北岸那里的扬善路等等;再如天一街、念书巷、大书院巷这些,街名犹含墨香。鼓楼近旁的咸通塔,黑灰的塔砖,古旧沉稳,静立在繁华的街旁,有一种充实的美。

百丈街那里有黄栀花弄,荷花庄,还有如梅花、紫薇、银杏、桂芳、芝兰,甬城街名犹四季花卉盛开,还有我过去经常走过的槐树路、柳汀街,多有悠久历史。

想起上班的时候,骑车经过七塔寺那里的糕团店,看到糯米饺,金黄色的表面上粘满了细白糖粉,我就买上两只,还是热的。休息日,与妻儿从乡下到市区,走过老江桥,桥头处有家点心店,我们就进去吃碗小馄饨,店里木头的圆台面,小馄饨的汤是淡淡的酱色,飘着猪油的香气,汤面上洒着少许的葱花,这味道,至今还想得起来。东门街上曾经有家素菜馆,店名叫“同兴馆”,斜对面即是鼓楼。店里的糖醋小排是用鲜藕切成小排骨形状,经油炸烹煮,酱汁稠而酸甜,外韧里脆。

过去,在开明街上的影院里看场电影,散了场,就到旁边的“缸鸭狗”吃碗豆沙圆子,这圆子甜得不过分,台子边是大玻璃窗,街上车水马龙,街边有几家烟纸店,小货架里摆着“帆船牌”线团、“童车牌”火柴,还有“固本”肥皂。再朝里走上一段路,就到城隍庙了,一进门,就见大殿中间摆了花色多样的小吃摊,它的四周围了长桌长凳,面朝灶台,背后是行人,冬日里,一团团热气散发开来,看到其中一只大铁锅里有烧熟的田螺,就不肯离开了。

蔡体霓作于2025年1月4日

Copyright © CAITINI All Rights Reserved.
EMAIL : caitini@126.com
沪ICP备20014186号

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2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