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上阅读的快车
蔡体霓人文读书随笔
六月里的小日子

已到农历六月里了。我们平时讲惯了的“六月里”就是大热天,就是夏季的代称,俗语里有“六月不热,五谷弗结”的说法。

《清嘉录》里谚云:“六月大,瓜茄落苏箩来坐。”这“大”俗读“度”音,“落苏”即茄子。天热了,日子变得富有情趣,我喜欢《清嘉录》里记述六月的情景:“街坊叫卖凉粉鲜瓜藕芥辣粉,皆爽口之物,杂物则有蕉扇草席藤椅之类,沿门担供不绝。”想起来亦有半日的回味。

记忆很杂,常常远近交织。许多年前住在老屋的时候,我会把客堂间整理得窗明几净,在靠里板壁的小方桌上摆一把写有“四季常青”的白瓷茶壶,放入开水,待它冷透。又记得从前长辈在夏天里用一把如小圆桶般的白瓷茶壶放冷茶,壶上画着彩菊。祖母还用小茶壶泡点茉莉花茶,说是“茶头”,再从冷茶壶里倒一点,融合着来喝。我后来也有样学样,虽觉得过程慢一些,但解渴一事变得安闲悠然。

夏日里,床上的黄古林草席散发着田间蔺草的原味。枕席角上绣了一朵兰花,叶子飘逸,还有随手在枕头旁丢了一把蒲扇,静而不躁。我将堆在床头的书也移去了,只留下《历代行草名帖〈兰亭序〉》,还有《石涛画集》,画集里“古木苍苍,水云澹澹”,尤宜夏夜翻阅。

书桌角上放了个小镜框,里面配了幅镇海口的风景照。照片里镇海口外渔船点点,还有称作“闲客”的海鸥在海面上伸展着雪白的双翼。我在镇海工作的地方在甬江边上,对岸是衙前。朝东远眺,招宝山上一片苍翠。每日下班时分,太阳还没落山,坐着厂车归家,由东往西,所经之处,地名有古意有来历,我将几个地名配在一起,真有趣。例如,虹桥相连五里牌,清水浦与半路涨。三官堂旁有鹭林,常洪前头是孔浦。

我爱坐在车窗旁,望着江南连绵的山,有时越过农田,还能看到甬江上的轮船。近旁有个叫“凹甏江”的所在,过去上海客轮经此,总要拉响“回声”,顺风的话,江北岸能够听到。

夜间乘风凉,坐在我家外墙旁的屋弄里。屋弄通向后门河埠头,对岸是一片田野,远望甬城夜景,灯火闪烁。在老屋楼上的壁橱里,寻来一本《注解千家诗》,线装本,书页焦黄,这是长辈过去在宁波乡间读过的书,有将近90个年头了吧。每页有诗数首,上有题图,下有注释。书里有一首戴石屏的《夏吟》:“乳鸭池塘水浅深,熟梅天气半晴阴。东园载酒西园醉,摘尽枇杷一树金。”同页的还有王安石的《晚楼闲望》,看看也觉得是写六月里的风光:“四顾山光接水光,凭栏十里芰荷香。”老屋的这些旧物,传递着岁月深情。

我出外常带折扇,其中一把是从开明街上的小店里买来的,一面有金色散点,另一面素白。我就用黑钢笔在扇面上录了点晚明小品,一则是张岱的《湖心亭小记》,另一则为袁中道书简片段:“山中已有一亭,次第作屋。晨起阅藏经数卷,倦即坐亭上,看西山一带,堆蓝设色,天然一副米家墨气。午后,闲走乳窑听泉,精神日以爽健,百病不生。吾弟若有来游意,极好。三月初间,花鸟更新奇,来住数月,烟云供养,受用不尽也。”六月里,折扇是蛮好玩的小物件。

现居沪上,看窗外晴空,白云舒卷,远望徐浦大桥,桥塔上骄阳下银光锃亮。不觉已到中午,喝点小酒吧,一碟油氽花生米,再凉拌一盘青瓜,看着也舒服,真是“绿如翡翠”。

蔡体霓-刊于2025年7月3日甬派《四明文艺》

Copyright © CAITINI All Rights Reserved.
EMAIL : caitini@126.com
沪ICP备20014186号

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2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