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上阅读的快车
蔡体霓人文读书随笔
搪瓷茶杯,捧在手心

搪瓷茶杯,曾与我们日日亲近。

我有一个搪瓷杯,用过了四十多年,在退休的时候,看看实在太旧了,就没有带回家来,现在常常怀想着。

这个略小于中号的搪瓷杯,淡黄色的,盖头的“蒂子”是焊上去的,杯底有椭圆蓝印,印内为“公私合营杭州搪瓷厂”。这个搪瓷杯原本是大哥的,那年他从河北当兵回来,行李中有它。下半年我参加工作,就将搪瓷杯带往厂里宿舍,作刷牙漱口之用。过了七八年,我从上海去内地工作,这个搪瓷杯亦随同前往。我在宿舍窗台下放了一个圆桶,上面平放小皮箱,弄块小玻璃铺于中间,玻璃下压几张在家乡宁波拍的风景照,将就着当书桌。这个淡黄色的搪瓷杯就摆在上面。“书桌”前放一把从宁波买来的竹杌子,每天在“桌”前泡点茶喝,淡黄色的茶杯内壁日久便呈黑褐色了。

一年又一年,秋去冬来,一夜大雪,室内也寒冷,我将滚烫的水冲入搪瓷杯,捧在手心。1986年11月底,山区停电,厂里给职工发了蜡烛便于宿舍夜间照明。这天夜晚,四五个曾一同在沪培训的同事在烛光下聊天,我捧着搪瓷杯焐手。一个同事来敲门,对我说:“劳资科里收到一个从宁波镇海发来的工作‘调令’。”欣闻佳音,我一时难以入眠,索性起床点上蜡烛,给宁波家里写信。不时地用搪瓷杯焐焐手。杯中水冷了,又换上热水。

到了镇海单位里,这个淡黄色的搪瓷杯放在工休室的台子上,又用了将近三十年,盖上的“蒂子”也脱落了,露出锈斑。其间,单位里给每位职工发过一个中号的白色搪瓷杯,上面印有单位名字,我的杯子编号为“968”,我跟同事说,此号码倒过来亦妙。

回想起过去在镇海工作的时日。每天上班前,将家里准备好的小菜盛入搪瓷杯中,然后用塑料袋把杯子连盖套紧打结,以防盖头松动,然后挂在自行车书包架上。从家中带菜到单位,有二十年。这个带菜的搪瓷杯是妻子单位发的,杯子上印有“建厂廿周年留念”字样。冬日晚间小酌,在蜜黄的灯下,妻将老酒倒入玻璃杯内,再把玻璃杯浸在搪瓷杯内温酒,热气升腾,酒香扑鼻。

每天下班,不会忘记把搪瓷杯带回家。这个搪瓷杯如今还在,杯盖的搪瓷掉了不少,显得斑驳老旧。不过它与我春秋相伴,有着几十年的岁月气息,遂拍了几张照。

家里还藏有另一个大号搪瓷杯,是在上海汽轮机厂培训期间发的。说是培训,想不到足足在那儿工作了七年。搪瓷杯上有厂名,编号第1个字码是车间序号,看编号就知道是何部门。当年该厂被称为万人大厂,厂区很大,许多职工之间是陌生的。1978年4月,我与父亲由甬返沪,在“工农兵三号轮”上见到两个人手里捧着汽轮机厂发的搪瓷杯,其中一位是同部门的,另一位不相识。不相识的那位,与其他旅客打扑克,将大号搪瓷杯放在台上,厂名正好朝外。

过去的几十年里,我曾在好几家企业工作过,常看到职工手里捧着的搪瓷杯上印有“合理化建议奖”“生产竞赛奖”“技术革新奖”“安全生产日某某天”等字样。工友闲聚,捧着各式各样的搪瓷杯,很是有趣。

我现在仍用搪瓷杯喝茶。那只杯子是儿子在宁波读高中时由学校发的,编号为“2002-001”。掌灯夜读,将搪瓷杯捧在手心,间或抿口茶,轻合盖头,一片宁静。

日常生活里,处处有风景。

蔡体霓-刊于2025年7月15日甬派《四明文艺》

Copyright © CAITINI All Rights Reserved.
EMAIL : caitini@126.com
沪ICP备20014186号

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24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