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上阅读的快车
蔡体霓人文读书随笔
铝制饭盒子,往事长相忆

很多年前的9月6日,学校组织去上海金山兴塔公社下乡劳动半年。金山离市区较远,乘汽车需几个小时,还要在松江的“米市渡”搭“车客渡轮”过黄浦江。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四个组,我所在的一组13人,分在新光生产大队。

我们住在农户家里,中间是客堂间,两边有数间房屋,其中包括灶间。8个女同学住在与灶间相隔的房屋里,我们5个男同学居另一边,中间隔着客堂间。其中两个女同学负责买菜烧饭记账,闲时亦要下农田。

我们吃的不是大锅饭,而是各人自备一只铝制饭盒,或椭圆形,或长方形,每人早晨自报分量,女同学在各人饭盒里量好米放好水置于大灶上蒸煮。菜是一样的,很少吃肉,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年纪,每天从田头回来,手捧饭盒,胃口大开,什么话也不说了。

后来听说浙江的猪肉较上海便宜,我们几个男同学步行去平湖县新埭镇买咸肉,路程约需一个半小时,记得那里的咸肉七角几分钱一斤。买来后,女同学分成十几份,放在饭盒里与米一起蒸。闻到那咸香味,口水都流出来了。

大队离兴塔镇较近,镇上有茶馆、点心店等,点心店里有“海棠糕”。

初冬时节,沿公路走上一个钟头去枫泾镇,街上很安静,店铺里多是木头柜台。我坐于桥头,吃着买来的油枣,看舟来舟往。

下乡劳动结束后,接着去工厂劳动。我们班一分为二去了两家工厂。我被分在上海体育器材五厂,离家步行约40分钟。此厂有五六十个职工,主要生产运动场里的投光灯。

我们几个同学每天带铝制饭盒去厂里,有时家里前一晚的小菜较好,就先盛出一点放在饭盒里,第二天带去。其实,厂虽小却是有食堂的,我看不少职工亦自带饭菜去厂里。我那时用一只大号的椭圆形饭盒,午间打开盖子,一股饭香扑鼻,忍不住先嚼上几大口。

之后的单位在闵行,工作8年,我没有用过饭盒子。一次午间时分,在锻工车间见一位老师傅从火炉里钳出烧得血红的铁块,如砖头大小,放在铁板上,然后将饭盒里的米淘净,放上水,合上盖,置于铁块上。待铁块一点点冷却,饭就香了。

家里现存的铝制饭盒子是椭圆形的,盖上刻有商标,一个状似通风管的图案,围成圈,中有“上鼓”两字。我想,大概是沪上某鼓风机厂的一个产品。

后来我去内地工作。有一次早上乘车离沪,火车过了镇江,我拿出饭盒子,里面是母亲给我盛的大米饭,米饭的一角铺着用麻油浇过的榨菜片,很鲜美。待我吃完,对面去南京的旅客说:“我看侬吃得味道真好!”

内地的厂里,有一段时期也是蒸饭的,不少同事用饭盒子。因饭盒子的样子差不多,午间取饭容易认错,有人就用红漆写了名字或做了记号。我喜欢用一根稻草绳将盖缚牢,时间长了,绳子颜色变成了褐色。有一年,母亲嘱表哥从宁波给我托运了20斤大米到厂里。

到镇海工作后,单位安排有蒸饭,我即去购买了方形饭盒子。每月从厂旁的米店购大米10斤,店里的伙计是年轻人,戴副眼镜,我常去米店,彼此就熟了。

到了午餐时间,去取饭盒子要经过甬江边的厂道,秋日里,天高云淡,对岸青山连绵,江风飒爽。

蔡体霓-刊于2025年10月16日甬派《四明文艺》

Copyright © CAITINI All Rights Reserved.
EMAIL : caitini@126.com
沪ICP备20014186号

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248号